主題
|
轉載兩大報關於學者對地方教育的研究看法: |
內容 |
轉載兩大報關於學者對地方教育的研究看法: 地方制度十年 學者:制度設計將教育推向政治 • 2009-09-16 中國時報【中廣新聞/陳奕華】 「地方制度法」通過滿十年,學者分析後地方制度法時代對教育的影響,認為改革方向將教育推向政治,好處是政治動能可以帶動教育發展,缺點是教育容易過度政治化,可能導致縣市教育落差擴大,學者建議,制度上應適度隔絕政治力的影響、強化教育人員專業性,讓專業能受民意委託與監督,推動縣市教育發展。 國科會補處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王麗雲教授、魯先華教授與暨南大學馮丰儀教授領導研究團隊,進行四年研究,分析地方制度法時代教育面具體影響,針對25縣市調查研究,訪談8縣市的教育局長與教育行政人員。 研究團隊指出,地方制度法實施後,省退位,中央與地方教育權責重新劃分,縣市政府成為地方教育主管機關,縣市首長握有教育局(處)內人事、學校人事主導權,就有高中校長曾向透露「現在的情況是,沒有好的政治家,就不會有好的教育家。」 研究發現,由於教育局處長的任命跟縣市長綁在一起,教育局處長能夠發揮多少專業功能,完全要看縣市長對教育的重視與尊重程度,負面的影響,像是決策、人事任用與資源分配,有時候政治考量凌駕教育專業考量上,至於正面效果,像是縣市長本身的動能,所帶進的資源,就會有助於教育發展。而制度的設計影響教育中立與教育發展,王麗雲教授建議國內強化縣市層級教育人員的角色與專業性,大幅降低縣市首長的直接掌控權,讓專業能受民意委託與監督,推動縣市教育發展。 「在制度上適度去隔絕政治力量對教育的一個比較不當的影響,讓每個小孩都有均衡發展機會,另外各個縣市政府,如果我們認為教育也是重要縣市施政之一,在選舉當中應該被檢核的話,就要有縣市的一個指標,讓我們來檢核縣市教育施政的成效。」 西瓜學校 教育資源很不公2009/09/17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地方教育權縣市首長一把抓,象徵社會正義的教育機會均等原則,因百里侯對教育的重視度不同,各地學童恐怕只能自求多福。教育學者指出,台灣近年有「將教育推向政治」的傾向,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 精省加上「地方制度法」規定縣市教育的主管機關為縣市政府,教育局長由以往省教育廳派任改為縣市長任命,台師大教育系教授王麗雲指出,當教育局長與縣市首長「綁在一起」,教育決策、人事、資源分配,政治考量恐會淩駕專業考量,她轉述某高中校長的話:「如果沒有好的政治家,就不會有好的教育家。」 地方首長擁有更大的教育權,如果他重視教育,政治動能與領導能力確實可為地方帶來不錯的教育發展,教育也可配合縣市施政統合發展。 但往往地方派系也會介入教育人事、經費,為了選舉,教育資源常淪為酬庸、鬥爭的籌碼。 王麗雲形容有一種「西瓜學校」,明明兩所學校就在附近,但較多民代小孩讀的學校,教育資源就會源源不絕進來,另一所學校相形見絀,「西瓜偎大邊的狀況相當明顯」。而校長現在常不能把時間全部放在學校內的教育事務,為了獲得經費、充實設備,必須四處向民代請託,縣市首長再「賣議員面子」把經費撥下來。 當教育愈來愈政治化,地方首長對教育重視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各地教育機會不均等的情況。王麗雲說,台灣每位學童的教育成本究竟是多少「一直是個謎團」,理論上每位學童的教育成本應該一樣,但從各地國小英語教學的起始年級不同,就可以看出不同縣市學童一開始獲得的教育資源就不同。 在英美兩國,地方教育治理的方式是斷絕縣市長對教育的掌控權,芬蘭、澳洲則是透過制度來節制縣市長對教育的掌控。 王麗雲建議中央要發揮更積極的角色,確保各縣市的教育輸入與產出均等、更嚴格要求教育的績效與責任,並讓地方教育受到家長會、教師會等公民團體的監督與參與。
|
相關附件一 | 下載「轉載兩大報關於學者對地方教育的研究看法0917.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