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發佈人:公關活動部主任/閻玉華 公告日期:97/10/2 點閱人數:828
主題
代轉--啟動草根教改
內容
啟動草根教改

◎全國教師會文宣部
自410大遊行倡議教改迄今已歷14個年頭,這些年來,教改相關問題逐一浮現,諸如:國教向上或向下延伸?九年一貫課程是否調整?國中生升學、高中職定位、大學招生問題等,基此,教育部已分別成立「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高等教育永續發展委員會」、「中小學教育永續發展委員會」,進行通盤檢討。
在此固然樂見教育部針對前揭重大教育議題提出解決之道,惟仍要指出,自從民國83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成立並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以來,關於教育改革,我們缺的並非一次又一次的檢討會與報告書,事實證明,十餘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已然陷入無限輪迴的困境。
例如,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當年推動時,無論是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參與試辦的學校校長、乃至於協助課程規劃的學者專家,無不宣稱新課程將為台灣的國民教育帶來新願景,甚至對提出配套不足警訊的基層教育人員戴上「消極抗拒」、「反改革」的大帽子。可悲復可笑的是,幾年過去,帶頭摧毀所謂新課程願景的,不是別人,竟然正是當年極力鼓吹新課程理想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
再以近年來備受批評的所謂大學生程度低落一事為例,事實上,廣設大學的這十多年,不正好也是台灣出生人口急遽下降的年代?易言之,如今大學入學門檻頻創新低,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制訂廣設大學政策時即可預見,遺憾的是,在輿論強力要求檢討時,仍只見官員夸夸其談所謂後段大學的退場機制,甚少看到主其事者願意為當初錯誤的高教政策道歉。
舉以上兩個例子說明,用意不在唱衰教育部成立3個檢討委員會無助於解決問題,而是要指出:有許多教育事務的改變,是完全無須經由結構調整或提出新政策即可達成的;我們以為,在教育部再次進行教改檢討的同時,民間社會、特別是學校教育人員與學生家長,更應同步啟動草根教改。
何謂草根教改呢?亦即,在討論校園事務時或教學現場中落實教育改革精神。以中小學為例,校務會議法制化後,舉凡校務發展計畫、學校重要章則、甚至教科圖書之選用,均有待各校校務會議議決,以此觀之,校務會議的議事品質與專業性不啻決定了學校校務發展之走向。再如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設置與功能,小從各學習領域節數如何安排,大到學校是否敢於拒絕主管機關違反法令與教育專業的各種指令,相當程度均取決於課程發展委員會是否願意堅持教育專業?若能於校務會議與課程發展委員會堅持教育專業,定能有所發揮。
無可諱言,培養教師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是過去推動教育改革時甚少被提及的環節,加上相關的教改檢討會議大多以教育官員、學者專家為主,久而久之,許多基層教師對於類似的教改檢討早已無動於衷。其實,基層教育人員不應枉自菲薄,誰說基層教師只能成為執行教育政令的工具?相較於曠日廢時的結構性或重大政策調整,只要教師願意將對教育專業的堅持,落實於校園公共事務的討論與教學現場的師生互動,基層教師的微小改變,有朝一日必能成為推動教改的巨大能量,進而從根本翻轉由上而下又不見得專業的決策模式,相信這也才是實現教改理想的關鍵所在。(971001)


回網站首頁   回此公告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