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內容

發佈人:政策部主任/黃志宏 公告日期:95/4/4 點閱人數:970
主題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民教育」座談會--媒體報導
內容
學者:考公民 應開放廣泛討論
【立報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現行課綱無法落實公民教育,教育部希望大學指考加考「公民與社會」以改善現狀,全國教師會、全國勞動者家長聯盟昨舉辦的「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民教育」座談會中,不少與會者質疑教部做法跳脫不出「考試領導教學」窠臼。

北一女中公民教師賴院霖認為,公民課程是現代國家國民所須具備的重要知識,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情況下,若不將其列為指考項目,公民教學將邊緣化。然而家長劉梅君質疑:教育部公布的課程綱要明白指出有5種評量方式,要求評量要多元化,「為什麼選擇考試?」她進一步表示,此舉可能引發補習班再度林立,「這將會產生階級效應。」劉梅君認為,社會科教師邊緣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不邊緣化」,而非加不加考。「任何對孩子加重負擔,又無法落實目標的政策,我誓死反對!」

全國勞動者家長聯盟政策部主任陳巨擘表示,「教育部公布的課程目標顯示,知識的充實只是三大目標之一,其他兩項都和實踐有關。」教育部現行作法是「重知識而輕實踐」,對公民教育沒有幫助。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黃德北直指,完整公民教育應該包括倫理教育與基本社會科學知識。「公民與社會」的課程設計含括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法律學,「這是把公民教育簡化成社會科學概論。」他進一步表示,授課時數每週僅兩節課,兩年內不可能完全教完;而僅3個月的師資培育,也無法幫助學生將知識與現實結合,轉化為公民素養。

多數學者認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但表示不應以「考試領導教學」做為解決手段。中學生學生權利促進會鄭揚表示,公民教育不能以紙筆形式量化,公民教育的精神,應透過生活實踐。他指出,校園內的班會、學生自治組織甚至校務會議,都是公民教育極重要的一環,「只是主事者忽略了。」

台北市教師會總幹事羅德水說,教學正常化、教學內容與實踐,比加不加考更重要,「這才是教育部應該解決的問題。」他表示,公民老師應教導學生獨立思考與批判的能力,然而,教育政策每每實施,家長、學生與老師幾乎缺席,「我們才是權利義務的關係人。」教育部提出的政策,不失為一大嘲諷。

世新大學講師張星戈表示,大考中心對全國259個高中教務主任、257個大學人文社會科系教授問卷調查的概化結果,相當值得商榷。「為什麼忽略170多所的高職教務主任?而又多達48所高中根本沒收到問卷?」張星戈說,問卷內容、統計分析內容都沒有人清楚,「這樣的結論要怎麼信服?」他進一步表示,多考一門學科,學生必須加繳150元,採指考的大學約62.4%,「大考中心少說多1千多萬的收入。」他同時抨擊教育部長杜正勝因「教育缺乏主體意識」而加考的目的,「國家議題連成人都談不清楚,怎能要求孩子,甚至考試?」

文山社區大學主任唐光華甚至說,公民教育應取消,「那是訓政時期的產物。」他認為公民教育內涵應分散至各社會科,注重分科,讓學生透過選修學習各種社會科學知識,「教材也應多元,不該只有右派觀點。」唐光華認為,唯有融入多元觀點,才能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此外,應讓學生有自主能力,結合所學知識,給學生組織自治會的環境與權力。

學者共同的主張是,應將「公民與教育」回歸公民素養的培養,而政府對於「公民與社會」是否列入指考項目,應開放社會廣泛參與討論再做決定,做為公民教育的最好示範。


公民與社會成考科?座談會意見分歧

(中央社記者黃名璽台北二日電)全國教師會與全國勞動者家長聯盟今天在立法院舉辦「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民教育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討論是否應把公民與社會納入大學指考的選考科目,會中正反意見都有,對如何培養學生公民素養難獲確切結論。

全國勞動者家長聯盟政策部主任陳巨擘說,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設計範圍太廣,授課時數卻只有每週兩節課,是「不切實際、大而無當」。

他表示,如果教育部要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就應該培養他們具有掌握和利用資訊、思考、批判、溝通和理解差異、討論和選擇爭議性議題,以及積極參與社會、關懷公共議題的能力。

他指出,教育部「重知識、輕實踐」對公民教育無正面意義。更何況台灣的大學教育是分科教育,培養出的專才回到學校,竟要教授統整各科的公民教育,教育部的官員究竟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不過,北一女中公民科教師賴院霖說,公民與社會是否加入大學指考確實是兩難問題。以現狀來看,公民科被弱化是不爭的事實,台灣的民主是淺碟式,民主法治未能深化是未落實公民與社會教學的結果,加上大學指考不考,很多學校根本就不會排課。

他認為,就一名公民與社會的授課老師而言,考試並非目的,而是一個手段,無非希望各校能重視公民素養重要性。公民素養應該是落實民主、法治和人權概念,讓高中學生透過課程能學會如何當國家的主人,不光是學校的授課,整體社會環境也要配合才行。

他強調,將公民與社會增為指考科目之一,不光是加重學生負擔,老師的責任也隨之加劇,如果一切都將變得更辛苦,也都是希望學生能確實習得公民素養。如果不透過考試,無法讓學校重視,將支持公民與社會納入指考,落實教學正常化。


公民入指考

【中央日報 陳恆光/臺北訊】

昨日下午一場「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民教育」座談會中,多位學者、教師與家長、社運人士,對現今高中公民及九十五年高中課程暫行綱要公民與社會的課程內容感到不滿,學生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希望公民課能更貼近生活。

不過,有高中公民教師認為,現在的公民課不似過去,大家在發言時應確實看過現在的課本。

另外,關於大學指定科目考試是否應加考公民與社會,學者、家長、學生等代表都持否定態度,認為此舉將造成學生壓力,對公民教育的推動亦無幫助。對此,有高中公民教師不置可否。也有教師認為,加考公民不僅不會加重學生壓力,對社會組學生而言,將有分散壓力的效果,減輕學生在準備歷史、地理上的負擔。此外,也有助於導正公民課程邊緣化的現狀。

近日教育部(新聞)建議,九十八學年度指考加考「公民與社會」,引起各界廣泛討論,為探討考試能否提升公民科的教學成效、臺灣又需要什麼樣的公民教育,全國教師會與全國勞動者家長聯盟於昨日合辦「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民教育」座談會,邀請教師、學生、家長與學者共同討論,企盼經由深入的對話,為臺灣的公民教育把脈。

不過經過數小時的討論後,從公民課程的內容,到是否列入指考科目,現場儼然分成兩種以上意見。較持中立態度的世新大學社發所所長黃德北表示,經過座談後,可以發現各界在公民教育的對話上有困難,學界對公民教育的內容與是否列入指考,顯然與教學現場的教師有不同看法。為此學界應確實了解高中公民課的實際需求,高中教師也應仔細思考列入指考後是否就能改變現今的缺失。

對於九五暫綱中的「公民與社會」課程目的與設計,勞家盟政策部主任陳巨擘認為,這是不懂公民教育的人的想法,同時也顯示出教育部對臺灣教育現況的無知,整個課程設計就像是社會科學概論課程。其中雖然課程三大目標著重實踐的方向是對的,但在教育部「重知識、輕實踐」,且在考試引導教學的趨勢下,有關實踐的兩個目標未來將被捨棄。

全教會高中職委員會主委黃耀南指出,國內考試引導教學風氣嚴重,未來若是列入考科,在任何一個科目都不能放棄的心態下,不但增加學生壓力,老師在教學上也失去彈性。

此外,升學考試政策僅由招聯會、大考中心決定,基層教師與民眾的聲音無法上達,則凸顯出現今社會的公民教育沒有落實。

黃德北強調,公民列入指考對法、政科系的校系,在甄選學生上確實有幫助,但仍需要經過社會廣泛參與討論。當教育部長杜正勝建議列入考科後,卻無視社會上包括只是由上而下、無充分討論的不滿,不願接受外界要求理性的討論與溝通,這樣的作為有違公民教育理念,在公民教育的推動上更是一種諷刺。




公民列大學指考家長教師反彈--華視


  教育部推動公民科,列入九十八學年度的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後,引起許多師長們的關心。今天,就有家長指出,他的小孩,每天只睡五六個鐘頭,以後又要再考公民,課業壓力實在太大。

  而全國教師會也認為,融入政治等五大學科的公民課程,設計上根本是(大而不當)。今年九月,高一新生就要念的(公民與社會),內容包含了政治社會經濟心理,和法律五大專業領域,每個禮拜,要上兩堂課,高一高二得讀完全部的課程,現在,有家長指出,學生這下非得補習不可。以往,著重生活道德的公民教育,變成了社會科學,把高中公民老師派去接受三個月的師資培育,來提升學生的公民素養。全教會認為教育部的想法未免也太不切實際。老師們認為,公民教育,考試不是唯一方法,透過更多社會參與和專業的教學引導,才能夠將書本上呆板的知識,轉化在生活環境中實踐。(倪于雅 汪智聰)
(2006/04/02)


回網站首頁   回此公告首頁